
邻酰胺
广谱性内吸杀菌剂。尤其对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有较高的抑制作用。防治小麦锈病、马铃薯立枯病、小麦菌核性根腐病、高梁散黑穗病等效果良好。防治棉花立枯病、棉红腐病、甜菜褐斑病、茶饼病、菜豆灰霉病等效果较好。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有效。推荐用量15~22.5g/100m2,喷1~3次。如防治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棉苗期病害、茶饼病、甜菜褐病、花生叶斑病用25%悬浮剂30~40g/100m2(有效成分7.5~12g/100m2)对水喷雾,间隔期10d,施药2~3次,也可采用超低容量喷雾。
本剂还对作物具有抗倒伏作用,与杀虫双混用有增效作用。
本剂还对作物具有抗倒伏作用,与杀虫双混用有增效作用。
该品为杀菌剂,对担子菌纲有高效的防治效果,特别对小麦、谷类、花生的锈病,马铃薯立枯病,小麦菌核性根腐病及丝核菌引起的其他根部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用于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棉红腐病、花生叶枯病、甜菜褐斑病、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等。旋药后,该品对多种作物有一定抗倒伏作用。该品要早期施药,病盛期施药效果较差。
产品名称
-
中文名邻酰胺
-
英文名mebenil
-
中文别名2-甲基苯甲酰替苯胺 | 2-甲基苯酰替苯胺 | 灭锈胺 | 2-甲基-N-苯基苯酰胺 | 苯萎灵
-
英文别名
Bebenil EINECS 230-334-4 2-methyl-N-phenyl-benzamide 2-Methylbenzanilide o-toluanilide Benzanilide,2-methyl 2-Toluanilide 2-Methylbenzoanilide 2-methylbenzoic acid anilide o-Methylbenzanilide Benzamide,2-methyl-N-phenyl Mebenil 3-methyl-N-phenylisonicotinamide 2-methyl-N-phenylbenzamide -
常用名邻酰胺
-
C A S号7055-03-0
物理性质
-
密度1.144g/cm3
-
沸点276.3ºC at 760 mmHg
-
熔点125°C
-
化学式C14H13NO
-
结构式
1、摩尔折射率:65.65
2、摩尔体积(cm3/mol):184.5
3、等张比容(90.2K):484.5
4、表面张力(dyne/cm):47.4
5、极化率(10-24cm3):26.02
-
闪点162.2ºC
-
分子量211.25900
-
精确质量211.10000
-
P S A29.10000
-
外观形状
-
储存条件
贮存于阴凉干燥处。
-
稳定性
-
水溶解性
-
形态白色针状结晶。
-
H L B值
-
粘度
-
PH值
作用/用途
广谱性内吸杀菌剂。尤其对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有较高的抑制作用。防治小麦锈病、马铃薯立枯病、小麦菌核性根腐病、高梁散黑穗病等效果良好。防治棉花立枯病、棉红腐病、甜菜褐斑病、茶饼病、菜豆灰霉病等效果较好。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有效。推荐用量15~22.5g/100m2,喷1~3次。如防治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棉苗期病害、茶饼病、甜菜褐病、花生叶斑病用25%悬浮剂30~40g/100m2(有效成分7.5~12g/100m2)对水喷雾,间隔期10d,施药2~3次,也可采用超低容量喷雾。
本剂还对作物具有抗倒伏作用,与杀虫双混用有增效作用。
本剂还对作物具有抗倒伏作用,与杀虫双混用有增效作用。
该品为杀菌剂,对担子菌纲有高效的防治效果,特别对小麦、谷类、花生的锈病,马铃薯立枯病,小麦菌核性根腐病及丝核菌引起的其他根部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用于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棉红腐病、花生叶枯病、甜菜褐斑病、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等。旋药后,该品对多种作物有一定抗倒伏作用。该品要早期施药,病盛期施药效果较差。
制备方法
1. 由邻甲基苯甲酸与三氯化磷进行酰氯化反应生成中间体邻甲基苯甲酰氯([933-88-0]),再与苯胺缩合制得邻酰胺。将24.4kg苯胺、62.5kg氢氧化钠溶液(折100%,按摩尔比为苯胺的1.7倍)、100kg甲苯依次加入搪玻璃反应锅。在搅拌下常温滴加邻甲基苯甲酰氯,约半小时加完53.0kg。反应放热,加完时温度约70-80℃左右,再加热至80-90℃反应30min。反应结束后,继续保温,加入90-95℃的热水200L,搅拌水洗20min,使生成的氯化钠及未反应的原料溶于水中,静置分出下层污水。再加入热水50-80L,进行水蒸汽蒸馏,回收溶剂甲苯及微量苯胺。然后冷至30-40℃,搅拌下慢慢结晶出微黄色细小颗粒,经过滤,水洗,70-80℃下干燥,得含量为93-98%的邻酰胺,收率95%以上。原料消耗定额:邻甲基苯甲酸(≥80%)1310kg/t、三氯化磷(≥95%)740kg/t、苯胺(97%)490kg/t、氢氧化钠(100%)1250kg/t。
2. 由邻甲基苯酸与三氯化磷(或氯化亚砜)作用,制得邻甲基苯甲酰氯,再与苯胺作用制得邻酰胺。
3. 由邻甲基甲苯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得邻甲基苯甲酸钠,再与苯胺作用制得邻酰胺。也可在高温条件下,由邻甲苯甲酸与苯胺脱水缩合而成。
安全提醒
MSDS
原料简介
应用范围
毒性和生态
安全信息
是否危险品
危险性
危险类别码
危险等级
触发危险方式
安全技术说明书
环境影响程度
包装与储运
相关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