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提示
完成工程师认证,即可发布配方
百菌清

百菌清

Chlorothalonil 是一种广谱杀菌剂 (fungicide),能有效地保护植物免受疫霉菌和番茄疫病的侵袭。Chlorothalonil 用于防治蔬菜和作物叶面真菌病害。
产品名称
  • 中文名
    百菌清
  • 英文名
    Chlorothalonil
  • 中文别名
    四氯间苯二氰 | 四氯间苯二腈(2,4,5,6-四氯-1,3-苯二甲腈) | 2,4,5,6-四氯-1,3-苯二腈 | 2,4,5,6-四氯邻苯二甲腈 | 克菌灵 | 达科宁 | 四氯异苯氰
  • 英文别名
    meta-TCPN
    2,4,5,6-Tetrachloroisophthalonitrile
    Chloroalonil
    MFCD00045594
    2,4-Dicyanotetrachlorobenzene
    1,3-dicyano-2,4,5,6-tetrachlorobenzene
    2,4,5,6-tetrachlorobenzene-1,3-dicarbonitrile
    2,4,5,6-tetrachloro-1,3-benzenedicarbonitrile
    m-Tcpn
    2,4,5,6-tetrachloro-1,3-dicyanobenzene
    Nopcocide
    TPN
    Perchloroisophthalonitrile
    2,4,5,6-tetrachloroisophthalodinitrile
    Chlorothalonil
    EINECS 217-588-1
    tetrachloroisophthalonitrile
    Bravo
    Daconil
    1,3-Benzenedicarbonitrile, 2,4,5,6-tetrachloro-
    Tetrachloroisophthalodinitrile
    1,3-dicyanotetrachlorobenzene
  • 常用名
    百菌清
  • C A S号
    1897-45-6
物理性质
  • 密度
    1.7±0.1 g/cm3
  • 沸点
    350.5±37.0 °C at 760 mmHg
  • 熔点
    250-251ºC
  • 化学式
    C8Cl4N2
  • 结构式
  • 闪点
    153.8±20.7 °C
  • 分子量
    265.911
  • 精确质量
    263.881561
  • P S A
    47.58000
  • 外观形状
    白色结晶粉末
  • 储存条件

    产品易燃、有毒,用铁通包装,内衬塑料袋。贮运时远离火源和防止日晒。

  • 稳定性
  • 水溶解性
  • 形态
    白色结晶,无臭味。
  • H L B值
  • 粘度
  • PH值
作用/用途
Chlorothalonil 是一种广谱杀菌剂 (fungicide),能有效地保护植物免受疫霉菌和番茄疫病的侵袭。Chlorothalonil 用于防治蔬菜和作物叶面真菌病害。
制备方法

1.氨氧化 将间二甲苯以气态状进行反应器,液氨经蒸发预热后进行反应器,空气经过滤、换热后进行反应器,使发生氨氧化反应。催化剂为以硅胶为载体V-Cr为主要组分,反应器为流化床。生成的间二苯腈凝华并连续排出,尾气回收过量的氨或直接去三废处理,间二苯腈经离心脱水、干燥后得粗品,含量94%~98%,收率≥90%。精制可采用减压蒸馏、水洗或溶剂提取等方法。

2.氯化 间苯二腈经熔融后送入汽化器汽化或直接与部分气流(N2)通过喷嘴雾化进行反应器。氯气经干燥预热后与气态间苯二腈混合,氮气作为稀释气用于间苯二腈汽化或雾化和调节反应物浓度。反应器采用流化床或其他形式,反应后气体经入捕集器,百菌清凝华析出并被连续送出即为产品,收率90%。尾气主要是氯、氯化氢和氮气,可部分循环或全部去尾气回收处理系统。也可采用将液态四氯化碳喷入捕集器中,在与反应气接触后,百菌清凝华析出。四氯化碳则汽化,与尾气一同排出,经进一步冷却至-6℃,四氯化碳冷凝循环使用。

安全提醒
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四氯间苯二腈;百菌清
化学品英文名称: Tetrachloroisophthalonitrile;Chlorothalonil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Synonyms:
CAS No.: 1897-45-6
分子式: C8Cl4N2
分子量: 265.90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化学品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四氯间苯二腈;百菌清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6.1类 毒害品
侵入途径: 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本品为低毒杀菌剂。对某些人的皮肤有明显刺激作用,可发生皮炎。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 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 误服者,饮适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放出剧毒的氰化物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氮氧化物、氰化氢。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砂土。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闪点(℃):
自燃温度(℃):
爆炸下限[%(V/V)]:
爆炸上限[%(V/V)]:
最小点火能(mJ):
爆燃点:
爆速:
最大燃爆压力(MPa):
建规火险分级: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口罩和手套。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如果大量泄漏,小心扫起,装入备用袋中。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防止粉尘释放到车间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 中 国 MAC:0.4mg/m3 前苏联MAC:未制订标准美国TLV—TWA:未制订标准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作业工人应戴口罩。
眼睛防护: 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工作服。
手防护: 戴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结晶。
pH:
熔点(℃): 250~251
沸点(℃): 350
相对密度(水=1): 1.7(25/4℃)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饱和蒸气压(kPa): 0.0013/40℃
燃烧热(kJ/mol):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闪点(℃):
引燃温度(℃):
爆炸上限%(V/V):
爆炸下限%(V/V):
分子式: C8Cl4N2
分子量: 265.90
蒸发速率:
粘性: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丁酮、环己烷、酸。
主要用途: 用作杀菌剂,涂料和粘结剂的防护剂。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禁配物: 强氧化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氮氧化物、氰化氢。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10000mg/kg(大鼠经口);>10000mg/kg(兔经皮) LC50: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在能利用的地方重复使用容器或在规定场所掩埋。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61904
UN编号: 2588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 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两层塑料袋或一层塑料袋外麻袋、塑料编织袋、乳胶布袋;塑料袋外复合塑料编织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复合塑料瓶或铝瓶外普通木箱;塑料瓶、两层塑料袋或两层牛皮纸袋(内或外套以塑料袋)外瓦楞纸箱。
运输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防潮、防晒。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工原料分开存放。不能与粮食、食物、种子、饲料、各种日用品混装、混运。操作现场不得吸烟、饮水、进食。搬运时要轻装轻卸,
RETCS号:
IMDG规则页码: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6.1 类毒害品。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填表时间: 年月日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 6
MSDS修改日期: 年月日
原料简介
应用范围
毒性和生态
安全信息
符号 GHS05 GHS06 GHS08 GHS09
GHS05, GHS06, GHS08, GHS09
信号词 Danger
危害声明 H317-H318-H330-H335-H351-H410
警示性声明 P260-P273-P280-P284-P304 + P340 + P310
个人防护装备 Eyeshields;Faceshields;full-face respirator (US);Gloves;multi-purpose combination respirator cartridge (US);type ABEK (EN14387) respirator filter
危害码 (欧洲) T+;N
风险声明 (欧洲) R26;R37;R40;R41;R43;R50/53
安全声明 (欧洲) S28-S36/37/39-S45-S60-S61-S36/37-S26
危险品运输编码 3276
RTECS号 NT2600000
包装等级 I
危险类别 6.1(a)
海关编码 2926909090
是否危险品
危险性
危险类别码
危险等级
触发危险方式
安全技术说明书
环境影响程度
包装与储运
相关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