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淄博安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良科技)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张志梁从南京捧回一座奖杯。这项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颁发的唯一一个“表界面领域工艺创新突破奖”,是对张志梁团队18年坚守的最好回报。这项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具有低碳耗、去毒化、高性能产出等重大经济和社会价值,将为行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天方夜谭”的想法
钢铁基体直接强酸性镀铜技术,听上去专业且复杂,但其实这项技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至航天、军工,中至汽车、家用电器,小到螺钉螺母甚至芯片都要用到它。“通俗点说就是无氰镀铜。在此之前,镀铜技术需使用氰化物,但是氰化物剧毒会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身安全,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张志梁举了个例子:氰化物0.2克即可瞬间致命。
2003年的一天,张志梁接触到一家电镀厂,震惊于氰化物的毒害,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想法在心中产生:能不能发明一种新技术把剧毒氰化物替代掉,从而避免氰化物电镀带来的巨大危害?
张志梁的想法当时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自电镀工艺产生以来,无氰镀铜技术一直是世界电镀行业的重要研究目标,在大生产领域一直未被攻克,在国际上是空白。要想填补,难于登天!
在张志梁位于淄博先创区的厂区办公室里,窗台和书架上堆满了电镀技术书籍。2003年,他辞去“铁饭碗”,创立安良科技,从此一头扎进无氰镀铜的研究中。彼时,他对大量的络合剂和表面活性剂进行筛选复配,每天都盼望着有神奇的现象发生,常常为实验中的一点小小收获而兴奋不已。回想起当年的创业激情,他说自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无氰镀铜的难度认识不知天高地厚。“那时候仅凭个人爱好和满腔热情,就敢挑战无氰电镀世界技术难题,现在想来虽然不可思议但也从没后悔过。”张志梁说,越是艰险越向前。他选择工艺比较复杂的连续镀铜作为研究起点,把在实验室研发出的配方直接应用到连续镀铜大生产线上进行测试。要知道,连续镀铜生产线的复杂程度远高于挂镀和滚镀。
从不言弃的坚守
在多年的大生产实验中,张志梁测试过各种无氰镀铜配方,却始终没有看到成功的希望,但他凭着在大生产中的不断实践和优化,另辟蹊径通过复配吸附剂、抗氧化剂与强酸组合的协同作用,产生1+1大于2的效果,有效抑制了在强酸性条件下的“铁铜化学置换”,使钢铁基体接触强酸性镀铜液时,瞬间形成结合力牢固的晶核铜层。这就使强酸性条件下的钢铁表面直接镀铜成为现实,在国内外首先实现了具有牢固结合力的钢带强酸性无氰镀铜。新技术在工艺上彻底消除了钢铁基体镀铜使用剧毒氰化物的“顽疾”。
从2003年着手实验,到2021年新技术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张志梁和他艰难维系的安良科技用了整整18年,完成实验超过1800次。由于传统电化学理论对强酸性无氰镀铜技术的否定定论和技术突破的巨大难度,在新技术研发成功后他一度被人当作“技术骗子”,有时想要与同行专业人士碰面交流,甚至连人家的门都进不去。包括很多业内权威在内,几乎没人相信他会让无氰镀铜的技术真正成功落地。新技术的鉴定之路一波数折。
最终,他成功了。鉴定会权威专家得出了“技术领先,工艺成熟稳定,节能环保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市场应用广阔”的鉴定结论。 业内高度评价:“这一颠覆传统概念的电镀技术的突破必将载入电镀史册,并将成为表面工程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产业化照进现实
但是,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之路,才刚刚开始。
有人可能会发出疑问,从2021年到2023年,技术发明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两年时间,为什么安良科技没有成果产业化的好消息传来?“任何一项新技术被看见、被认可、被应用,都需要艰难的过程,由于这项技术的专业性和唯一性,我们一直在进行发明专利的申请,目前已经成功获得两项发明专利授权,仍在进行专利布局申请的相关工作。”张志梁指着窗外不远处一片正在整理的旧厂区说:“那里将建设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深度研发的厂区及实验室,预计2024年下半年可启动运行,主要生产国际领先的表界面工程新材料。”
“希望这一新的绿色技术能够为表界面科学技术领域提供可信赖、可借鉴、可实践的成功经验,并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终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长舒一口气的张志梁,眼神坚定地看向窗外厂区……那里,隆冬孕育着春的力量。他坚信,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说化有益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说化有益: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 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778088800@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