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分类方法很多, 按其在水中生成的离子种类可分为: ( 1 ) 阴离子型, 极性基带负电, 主要有羧酸盐( R
C O O - M+ ) 、 磺酸盐( R S O 3- M+ ) 、 硫酸酯盐( R O S O 3 -M+ ) 、 磷酸盐( R O P O 3 - M+ ) 等。
其中 R为烷基, M主要为碱金属和铵( 胺) 离子; ( 2 ) 阳离子型, 极性基带正电, 主要有季铵盐( N
R 4 + A - ) 、 烷基吡啶( R C 5 H 5 N + A - ) 盐、 胺盐( R n N H m +A - , m + n = 4 , 其中 m= 1 ~ 3 ,
n = 1 ~ 3 ) 等。 其中 A主要为卤素和酸根离子;
( 3 ) 两性型, 分子中带有两个亲水基团, 一个带正电, 一个带负电。 其中的正电性基团主要是氨基和季铵基, 负电性基团则主要是羧基和磺酸基。
如甜菜碱 R N + ( C H 3 ) 2 C H 2 C O O - ; ( 4 ) 非离子型, 极性基不带电,主要有聚氧乙烯类化合物[
R O ( C 2 H 4 O ) n H ] 、 多元醇类化合物( 如蔗糖、 山梨糖醇、 甘油、
乙二醇等衍生物) 、 亚砜类化合物( R S O R ′ ) 、 氧化胺( R N O ) 等;
( 5 ) 混合型, 此类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带有两种亲水基团, 一个带电, 一个不带电。 如醇醚硫酸盐 R ( O C 2 H 4 ) n S O 4 N a 。表面活性剂的初步鉴定一般是利用染料的颜色变化、
溶剂萃取、 产生沉淀或浑浊的办法来进行观察, 其主要方法有酸化法、 染料指示剂法、 沉淀法、 纸层析显色法和水解系统分析法等。
①纸色谱法,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多数为水溶性的羟基化合物, 纸色谱法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纸色谱法用的滤纸, 使用前最好在 V ( 丙酮) ∶ V ( 乙醇) = 1 ∶ 1的溶液中上行展开过夜, 将纸中吸附的一些杂质尽可能赶到滤纸前沿, 然后剪去前沿, 晾干后使用。
样品一般配制成 1 %的甲醇溶液, 点样 5 ~ 1 0μ L , 展开剂有 V
( 乙酸乙酯) ∶ V ( 甲醇) ∶ V ( 氨水) = 1 0 ∶ 5 ∶ 1 、 V ( 丁醇) ∶ V ( 乙酸) ∶ V ( 水) = 4 ∶1 ∶ 1等, 展开 3h , 晾干后选用适当的显色剂显色, 记录斑点的颜色、 位置及形状等信息。 阴离子通常用频哪黄、 罗丹明 6 G的醇溶液或碘熏等方法显色; 非离子常用碘化铋钾试剂显色; 阳离子可用水合茚三铜或二溴荧光黄显色。
②薄层色谱法( T L C ) , T L C法在表面活性剂的分离、精制、
定性及定量分析中应用比较广泛。 马卿云等曾详细论述了 T L C在表面活性剂中的应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硅胶 G或氧化铝 G薄层板分离, 吸附剂一般不需活化, 自然晾干即可使用。 展开剂常采用以乙醇为主体的溶剂系列。 阴离子中磺酸基数目的鉴定也可用硅胶 G板, 展开剂为 V ( 丙醇) ∶( 氨水) = 7 ∶ 3 , 显色剂为 2. 5 %的二氯荧光黄乙醇溶液, 紫外灯照射时在棕黄色背景下显绿色斑点, R f值不受碳链长短影响, 只随磺酸基数目增加而降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也可用硅胶 G板分离, 展开剂为 V ( 二氯甲烷) ∶ V ( 甲醇) ∶ V ( 乙酸) = 8 ∶ 1 ∶ 0. 7 5 , 将色谱板置于碘蒸汽中显色。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 G , 展开剂为氯仿- 甲醇体系, 显色剂可用碘的醇溶液, 或用荧光 G F 2 5 4薄板在紫外光下观察淡紫色斑点。
紫外光谱法对于鉴定含芳环和共轭不饱和链的表面活性剂非常有用。 利用紫外光谱法可区别不同类型的烷基磺酸盐, 鉴定萘、 蒽、 联苯等高级芳香族同系物。 紫外光谱法中, 利用 2 2 0 n m处的吸收系数( E 1 c m 1 %可进行初步分析鉴定。
对于烷基苯磺酸盐, E 1 c m 1 %值因烷基链的结构而异, 如十二烷基的 E 1 c m 1 %值为 3 5 0 , 十五烷基的 E 1 c m 1 %为 3 0 0 , 而带支链烷基的 E 1 c m 1 %值仅为 91 5. 结构中的芳基对 E 1 c m 1 %值的影响更大, 烷基甲基苯的 E 1 c m 1 %值为 2 5 0 , 烷基萘衍生物的 E 1 c m 1 %为 10 0 0 , 而烷基蒽衍生物的 E 1 c m 1 %为 25 0 0. 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衍生物及苯并咪唑磺酸盐等, 其E 1 c m 1 %值很低, 纯烷基酚的 E 1 c m 1 %为 1 0 0 ~ 1 2 0 , 其环氧乙烷取代物的 E 1 c m 1 %则更低。
应用核磁共振( N MR )可测定表面活性剂有序组合体体系, 有助于弄清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通过 N MR方法可以研究链的分布及胶束增溶等内容, 是对紫外和红外光谱法的重要补充。
如由 1 H - N MR谱中化学位移 δ 8 ~ 2. 2处峰的形状、
位置及强度, 可准确给出分子中亲油性烷基的结构信息, 如碳链长度、
侧链数目等。 由 δ 3. 6 ~ 3. 9宽而强的峰, 可准确推出环氧乙烷的聚合数目; 由 δ 6. 5 ~ 7 .5峰的位置、 形状及强度可确定分子中芳环的类型及取代位置等。
2.4.4.质谱法
由于大多数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含有难气化的强极性基团, 所以常规的直接进样质谱仪( E 1 - MS ) 很难胜任。 新近出现的各种软电离技术, 如负离子场解( N F D ) 、 快原子轰击( F A B ) 和电喷雾( E S I ) 等的发展和应用, 使许多表面活性剂的质谱分析成为可能。
如在鉴定未知混合物表面活性剂时无需分离, 利用场解析- 质谱( F D - MS ) 直接测定阳离子、 中性以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又如大多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醚或聚氧丙烯醚类衍生物, 即 R O ( C 3 H 7 O ) n H , 利用F D - MS可方便地确定出其亲油基 R的结构和亲水基聚氧乙烯或聚氧丙烯的数目。剖析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是样品中各组分的分离及定性、
定量分析。 色谱法是一种有效的分离及定量分析方法, 但定性比较困难; 质谱、
红外光谱法可以对纯组分进行有效的定性以及结构分析, 但对混合物的分析无能为力。 若将气相色谱( G C ) 、 高效液相色谱( H P L C ) 、 薄层色谱( T L C ) 与质谱( MS ) 、 红外光谱( F T I R ) 、核磁共振光谱( N MR ) 相互结合, 直接联机分析, 则可取长补短, 获得两类方法单独使用时不具备的功能。
因此,许多分析工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发展联用技术, 目前已开发了 H P L C - MS 、 H P L C - F T I R 、 T L C - MS 、G C - MS 、 G C - F T I R 、 T L C - F T I R和 H P L C - N MR等联用,其中最成功的是 G C - MS和 G C - F T I R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