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镀铜-镍-铬或镍-铜-镍-铬的装饰性电镀体系中,光亮硫酸盐镀铜出现低电流密度区镀层不亮时,在后续镍和铬电镀中,低电流密度区都不能获得光亮的镀层,从而使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不良率增加。
(1)可能原因:预镀层低电流密度区粗糙
处理方法:预镀层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镀层的质量。若底材粗糙,可以改变工件加工工艺,必要时采取抛光方式,降低底材的粗糙度;若是镀层厚度薄甚至没镀上预镀层,可以调整工艺参数,提高预镀层低电流密度区的质量;若是挂具的装挂方式不合理,影响了低电流密度的电流分布,必须重新设计挂具;若是镀液存在问题,必须及时调整成分进行处理,提高镀液的深镀能力。
(2) 可能原因:挂具导电性不良
原因分析:①挂具设计不合理,电力线分布不均匀;
②挂具上的挂钩脚子松落,导电性差;
③挂钩有绝缘层,未剥离干净;
④挂具未经预镀;
⑤挂具闲置时间长,挂具导电的接触面有铜绿,未除尽;
⑥挂具各接触点的接触电阻大,使工件表面上的真实电流密度太小,而使低电流密度区镀层不亮;
⑦挂钩上的镀层很厚,没有及时维护,导电性差。
处理方法:
a.合理设计和制作挂具;
b.加强挂具的维护和保养。
(3)可能原因:镀液中M、N含量低
原因分析:在一定的电流密度下,M、N特性吸附在阴极表面上,增大阴极极化,主要作用是改善镀液的整平能力,并可改善铜镀层低电流密度区光亮范围,同时,还可以提高镀液的操作温度。若M、N含量低时,会使低电流密度区镀层不亮,而且整平性液较差;含量过高时,会产生树枝状的条纹和麻点。
处理方法:取镀液进行赫尔槽试验,若发现阴极样板的低电流密度区镀层不亮,初步判断是整平剂(M、N)太少,那么究竟是不是N太少呢?可以向镀液中加入适量的N后再做赫尔槽试验,若加入N后,低电流密度区镀层光亮度号了,就证实原来的判断是正确的。相反,假使加入N后,阴极样板上出现树枝状条纹,那就证明原来的镀液中并不缺少N,需要再做试验,找出造成低电流密度不亮的真正原因。
还有剩余内容未读
声明:说化有益·表面处理联盟网资料文库文档均为用户分享上传,版权归上传者所有。文档内容是行业专业性知识,知识的严谨度及实用性极强,因此部分价值极高的文章需要付费查看,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已付费文档下载;付费记录可在“用户中心”-“我的订单”-“我的文库”内查看。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付费成功后不支持退换,用户应根据自身需求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操作。
我们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需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也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内容涉及侵权,请通过在线咨询进行投诉,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