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除油粉配方
电镀除油粉配方电镀除油粉作为表面处理工艺中的关键材料,其配方直接影响金属基材的清洁效果与电镀层附着力。主成分通常包含碱性盐、表面活性剂、螯合剂及辅助添加剂,通过协同作用分解油脂并防止二次污染。材料配比需根据工件材质、油污类型及产线条件调整,例如铝合金件需控制强碱比例以避免腐蚀,铸铁件则侧重渗透乳化能力。氢氧化钠作为强碱性组分,浓度范围建议控制在30%-50%,具有皂化动植物油脂的作用。碳酸钠占比15%-25%,维持溶液pH在10-12范围,同时缓冲溶液稳定性。磷酸三钠添加量8%-15%,通过多价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软化水质,避免钙镁沉积。硅酸钠用量控制在5%-8%,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氧化。表面活性剂组合应包括阴离子型(如月桂醇磷酸酯MAE)与非离子型(如OP-10),总含量不超过5%,降低界面张力增强润湿性。添加0.3%-0.8%的EDTA二钠可提高络合能力,必要时加入0.5%葡萄糖酸钠作为缓蚀剂。制备流程需严格执行投料顺序:先在搅拌釜注入去离子水并升温至50℃,依次溶解氢氧化钠、碳酸钠等强碱性物质,待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硅酸盐防止结块。温度降至40℃时以喷雾方式添加表面活性剂,避免高温导致分解。螯合剂与缓蚀剂在最后阶段加入,连续搅拌30分钟确保均匀分散。成品需经80目筛网过滤,检测pH值、浊度及表面张力指标,合格后密封包装并标注生产批次。应用工艺参数须匹配产线设备:浸渍槽液浓度控制在40-60g/L,温度维持在60-75℃。喷淋工艺浓度适当降低至30-45g/L,温度55-65℃避免喷嘴堵塞。处理时间根据油污程度调整,重油污件需延长至5-8分钟。定期检测游离碱度(TA)与总碱度(TAL),当TA值下降15%或油污悬浮物达2%时应及时补充新液。建议每月彻底更换槽液,防止有机物积累导致镀层起泡。安全防护措施包括配置耐碱PP材质槽体,操作人员需穿戴防化服及护目镜。废液中和处理需先加入稀硫酸调节pH至6-8,再经絮凝沉淀后排放。储存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与酸性物质隔离存放。对于含络合剂的配方,需特别注意重金属离子含量符合GB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铜、镍等金属络合物需单独收集处置。典型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工件出现白斑时可增加葡萄糖酸钠至1%;泡沫过多时减少表面活性剂比例并添加0.1%消泡剂;除油速度下降需检测游离碱度并补充氢氧化钠。特殊材质处理方案中,锌合金件建议使用焦磷酸钠替代部分氢氧化钠,将pH控制在9-10.5;镁合金件需添加1%氟化钠抑制腐蚀。新型环保配方研发方向集中于生物降解表面活性剂应用,如烷基糖苷(APG)替代传统磺酸盐类,同时开发低温(40-50℃)高效配方降低能耗。--------------------------------------------------------作者:异端审判者JS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d39e70adac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3d.html来源:百度文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有剩余内容未读
@ 盟友202103KY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我们。
声明:说化有益·表面处理联盟网资料文库文档均为用户分享上传,版权归上传者所有。文档内容是行业专业性知识,知识的严谨度及实用性极强,因此部分价值极高的文章需要付费查看,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已付费文档下载;付费记录可在“用户中心”-“我的订单”-“我的文库”内查看。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付费成功后不支持退换,用户应根据自身需求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操作。
我们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需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也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内容涉及侵权,请通过在线咨询进行投诉,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