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杂质引起镀层发黑,教你怎么处理!(转发)

发布于 2024-08-01 15:15:58
前言

锌杂质影响光亮镀镍溶液的性能,镀液中锌的质量浓度达到 20 mg/L 时,镀层低电流密度区发黑,镀液受到严重污染时,整个镀层都会出现黑色条纹。

锌合金压铸件滚镀光亮镍时,镀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锌杂质的污染,而且锌杂质对镀层质量的影响比较严重。

锌杂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锌合金件低电流密度区底镀铜层较薄,在滚镀光亮镍时金属锌会溶解到镀液中;第二,掉落到镀镍槽中的锌合金件被镀液腐蚀。

锌杂质对镀镍溶液的不良影响为业内人士所熟知,但对其机理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本文对一次由于过量使用除锌剂而引起的故障进行分析,并对故障的排除方法进行总结。

故障分析

1. 故障描述

2011 年 4 月中旬,某公司镀镍槽受到了锌杂质的严重污染,镀件低电流密度区镀层发黑,镀不出合格产品。对镀液电解处理 20 h,故障仍未消除,且无明显好转的迹象。

车间用碳酸钠沉淀法处理锌杂质:往液中加碳酸钠调节镀液 pH 至 6.3,在 60 °C 下不断搅拌镀液 1 h,将镀液过滤后试镀,镀件低电流密度区发黑,镀液并无多大好转。

2. 原因分析

电镀行业一般使用一种配位能力较弱的螯合剂作镀镍除锌剂,其在镀镍溶液中优先与锌离子配位,对锌杂质起到掩蔽作用。

目前,在处理被锌杂质污染的镀镍溶液时,电镀厂最常用的方法是以配位型除锌剂处理,其次是采用电解法。

采用配位型除锌剂处理镀液,可使锌离子与除锌剂生成对镀镍层性能无明显影响的锌离子配合物,锌离子与镍共沉积到镀层中而降低镀液中锌离子的浓度,若镀液不再受到污染,则锌杂质会从镀液中完全消除,使低电流密度区镀层发黑的现象消失。

在滚镀锌合金压铸件的镀镍槽中,镀液会不断地受到锌杂质的污染,使用适量的除锌剂抑制锌杂质的干扰,能够使镀镍过程正常进行。

正常情况下,锌的溶解和电沉积达成平衡,锌杂质保持在允许的浓度范围内。

但除锌剂用量过大时,大量的除锌剂将与锌杂质生成较稳定的配合物,使锌的电极电位大幅度负移,锌的电沉积速率变慢,导致锌杂质在镀液中累积。

在这次故障出现之前,镀镍槽受锌杂质的污染较重,要经常向镀槽中加除锌剂以维持生产。

在生产中发现,除锌剂用量越多,镀槽受锌的污染越重,加入除锌剂后,能够暂时消除锌杂质的影响,但当除锌剂消耗完后,锌杂质的影响又会表现出来,而且,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锌杂质的污染越来越重。

由此可见,这次故障是过量使用除锌剂造成的。由于锌杂质生成了较稳定的配合物,因此,用电解法处理时,锌的沉积速率很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用碳酸盐沉淀法处理时,镍离子优先生成碳酸镍沉淀,也无法将锌杂质从镀液中去除。

镀液处理

1 .清理镀槽

将镀液从镀槽中抽出,清理掉落到镀槽中的镀件和沉积在镀槽底部的污泥,用稀硫酸和水清洗镀槽,再将镀液抽回镀槽。

2 .过硫酸钠氧化

用双氧水处理镀镍溶液中的有机物是常用的方法,但双氧水的分解速率慢,残留在镀液中的双氧水对处理后补加的光亮剂有破坏作用,同时,双氧水还会使阴极电流效率降低。

过硫酸钠氧化能力强,分解速率快,用过硫酸钠氧化镀镍溶液中的有机物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过硫酸钠能够在 50 ~ 60 °C 下迅速氧化除锌剂,过量的过硫酸钠则在较短的时间内分解为硫酸和硫酸钠,对镀镍溶液无影响。随后用活性炭处理镀液,除去除锌剂的氧化产物。

若不加氧化剂处理而直接用活性炭吸附除锌剂,则不能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具体操作为:向镀镍槽中加过硫酸钠 2 g/L,30 min 后加活性炭 1.5 g/L,4 h 后过滤镀液。

3. 电解除锌

在滚桶中加废镀件作阴极,开启设备,用 4 V 电压电解镀液 10 h。取样做赫尔槽试验,试片低电流密度区发黑现象消失,锌杂质已被去除。

4 .试镀

用赫尔槽试验确定光亮剂和辅助光亮剂的补加量。将镀液加热至 55 °C,补加镀镍光亮剂和辅助光亮剂,开启设备试镀产品。经检验,产品合格,这次故障已排除。

结语

向镀镍槽中加除锌剂处理锌杂质,如果用量不当,将会影响镀液的性能。

除锌剂并不能从镀镍溶液中除去锌杂质,而只能通过配位作用抑制锌杂质的不良影响。生产实践表明,除锌剂与锌离子配位后使锌在阴极上的沉积速率变慢,容易造成锌杂质在镀液中的积累。

认为,用配位剂掩蔽金属杂质后,使杂质的电极电位接近于镍离子,从而使金属杂质与镍离子在阴极上共沉积析出,则镀液中的异金属杂质不会过多积累。

这一观点适用于处理铜杂质,但用于处理锌杂质时,锌的电极电位比镍负,加除锌剂与之配位后锌的电极电位更负,沉积速率会明显变慢。

在滚镀锌合金压铸件的生产线上,需要严格控制除锌剂的用量,不能过量使用除锌剂。对受锌杂质污染较重的滚镀镍生产线,在使用除锌剂的同时,还需配合电解法处理。
0 条评论
调查问卷 反馈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