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能原因:镍回收水pH值高
原因分析:当镀镍工件出槽后,如果回收槽的回收水pH>5.8,很容易导致亮镍钝化,出现镀铬“发花”现象。挂具底部的工件,因先入后出,钝化现象较为严重。
处理方法:用硫酸调整回收水的pH=3~4。
(2)可能原因:清洗用的循环水不干净
处理方法:定期更换循环清洗水,并保证清洗水洁净和合适的循环用水量。
电镀生产线用水标准见《电镀企业的数据化管理》的附件1—12—1。
(3)可能原因:镍层与空气接触时间长,表面氧化
处理方法:加强工序间的协调配合,严禁工序间的停滞
(4)可能原因:钛篮中下部搁空(或镍阳极板短)
原因分析:阴极上电力线分布均匀与否首先与阳极的分布、阳极的表面积和阳极的表面状态有关。如果镍阳极板过短,那么流过阴极下端部位的电流就比较少,容易使镀上的镍层钝化。已经钝化了的镍层若不经充分活化,就去镀铬,易出现工件“发灰”。
笔者曾听说过,钛篮本身也是金属,也能导电,按理就不会影响阴极底部流过的电流。钛篮虽是金属,但钛篮本身不能作为阳极材料。因为金属钛在镀镍溶液中,很容易钝化,只要通过微小的电流就足以使钛处于稳定的钝态,钛的钝化膜(Ti02)很厚,连0H一也穿不透它。正因为如此,钝化膜的表面极化电阻很高,流过的电阻很小,故钛和钛合金不能作为电镀中的不溶性阳极。由此钛篮内一旦镍阳极搁空,即篮内下部无镍阳极,下部的钛材就难以导电,镀上去的镍层就易“钝化”。
处理方法:合理布置阳极,保证受镀工件上的电力线分布均匀。
(5)可能原因:镀液中氯化物含量过低
处理方法:分析调整槽液成分至工艺规范。
(6)可能原因:温度偏高(大于60℃)
处理方法:控制温度,定期监测。
(7)可能原因:pH值偏高(大于5.2)
处理方法:a.用l0%硫酸调节pH值至标准值;
b.用电解法调节pH值至标准值。
(8)可能原因:钛篮过分移向当中
处理方法:定期补加,清洗阳极,保证阳极面积和阳极板长度。
还有剩余内容未读
声明:说化有益·表面处理联盟网资料文库文档均为用户分享上传,版权归上传者所有。文档内容是行业专业性知识,知识的严谨度及实用性极强,因此部分价值极高的文章需要付费查看,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已付费文档下载;付费记录可在“用户中心”-“我的订单”-“我的文库”内查看。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付费成功后不支持退换,用户应根据自身需求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操作。
我们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需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也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内容涉及侵权,请通过在线咨询进行投诉,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