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表面前处理中脱漆剂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脱漆剂的主溶剂的选择是脱漆剂配方中最重要的一步,关系到整个脱漆剂的成效。通常遵循以下三个规律:“极性相似相溶”原则、溶剂化原则、溶解参数原则。一般来说,三噁烷类脱漆剂只能脱除醇酸漆及聚氨酯漆等;N-甲基-2-吡咯烷酮能脱除丙烯酸漆和聚氨酯漆;卤代烃类脱漆剂能脱除环氧漆、氨基漆、醇酸漆、丙烯酸漆、聚氨酯漆等;r-丁内脂类及有机酸类脱漆剂能脱除双组分环氧漆和聚氨酯漆。
主溶剂应具有溶解涂料树脂漆膜的能力,通过分子渗透、膨溶来溶解漆膜,破坏漆膜与底材的粘附力和漆膜的空间结构,一般选用苯、烃、酮及醚类,并以烃类为好。分子量较小的卤代烃,其渗透性强,能够迅速渗透到涂层中去,而取得快速的脱漆效果。特别是二氯甲烷,其分子小,而渗透大分子及链段间隙的能力很强,与有机物的相溶性也好,可使漆膜膨溶或溶解,导致大分子体积增大,产生内应力,破坏漆膜与底材的附着力,而除掉漆膜[5]。有机漆膜是由高聚物大分子的许多可以活动的链段组成的。链段之间是有间隙的,主溶剂分子能够逐渐渗入各链段的间隙内。当渗入线型链段时,卷曲的分子链段就开始胀大、拉伸,若主溶剂量足够时,就会由肿胀到溶解,漆膜会成为泥状物浮起。当渗入热固性体型高聚物时,先是增加链段间的距离,使网状结构逐渐拉长、拉大,大分子就开始胀大,使漆膜脱落、碎裂。卤代烃对漆膜的溶解力居中,这使得被剥除的涂层保留在脱漆剂中,而不被溶解,这有助于在冲洗和擦去时漆膜不会重新沉积在物件表面。卤代烃的用量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会导致漆膜溶解,这相当于油漆中的溶剂,待溶剂挥发后,漆膜又会重新沉积在物体的表面,不利于漆膜的去除,同时耗量大;过低不能使漆膜肿胀和咬起,达不到去漆的目的,一般的最佳用量为50 %~80 %。目前,水性脱漆剂以其低毒、低污染,特别是以苯甲醇、苯甲醛、苯甲酸和 N-甲基-2-吡咯烷酮的水性脱漆剂成为脱漆剂新的发展趋势。水性脱漆剂,是指那些以水溶性强的有机溶剂为主溶剂的脱漆剂,甚至完全不含有机溶剂的脱漆剂。苯甲醇具有很强的水溶性而且沸点高,成功地解决了挥发性和水溶性问题,是新型水性脱漆剂的主溶剂中研究最多的。苯甲醛同样具有水溶性和高沸点,并且辅以适当的活性剂,可以解决对基材的腐蚀性问题。N-甲基-2-吡啶烷酮具有水溶性佳,脱漆效果好,脱漆时间短等优点,是目前水性脱漆剂中综合效果最佳的主溶剂,但是由于其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广泛使用。低碳链的乙醇的乙氧基化物为主溶剂,在水性脱漆剂中采用了有机物短链二甲酯为主溶剂,这二个配方不仅水含量高达50 %以上,而且主溶剂均可生物降解,真正达到了无毒环保的效果。
声明:说化有益·表面处理联盟网专业视角栏目旨在免费为同行提供知识共享和储存,所有文章均由业内专业人士发布(包括转帖),文末都会标注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本站不保证文章等内容的有效性。
知识互通,携手共进,我们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需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也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内容涉及侵权,请通过在线咨询进行投诉,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