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园区清洁生产整体审核,企业审核成本下降35%,审核时间缩短70%,改造投资最高节约95%;77家涉重金属企业全部参与试点,形成“政府主导、园区主体、企业参与、权威指导”的良性循环……以清洁生产审核创新为核心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江门市新会崖门定点电镀工业基地(江门市崖门新财富环保产业园)得到了生动实践。
电镀是江门的特色产业,在服务当地高质量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全国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江门市以专业电镀园区为切入点,通过制度创新、技术突破和政企联动,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洁生产整体审核新模式,不仅为园区内企业降本增效,更为全省乃至全国工业园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整体审核助力减污增效
走进江门市新会区健创电镀有限公司车间,全自动镀锌生产线正高效运转,设备下方架高的接液托盘有效拦截废液,空气中再无刺鼻气味。“以前车间布局不合理,而且是手动生产线,时常出现跑冒滴漏,环境比较差。”总经理徐联前介绍,通过园区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公司实施了一系列清洁生产改进措施,淘汰老旧生产线,引入全自动镀锌、电泳线等4条智能化生产线,产品一次合格率从85%提升至99%,人力成本降低55万元,实现节水50%。
“环保投入不仅未成负担,还帮我们打开了高端市场。”徐联前表示,通过清洁生产改造,公司采用三价铬钝化工艺替代传统六价铬钝化工艺,毒性物质排放削减99%,废水处理压力也大幅减少,更符合国际环保标准,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
在江门冢田理研汽车饰件有限公司,资源循环利用的清洁技术改造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产总监李剑锋介绍,过去采用的硫酸镍回收装置对废水中的镍离子处理能力有限,废水无法回用。现在采用阴阳离子树脂回收装置,每月减少硫酸镍废液排放520吨,回收硫酸镍6吨,节省原材料成本24万元。这套设备投入30万元,不到两个月就回了本。此外,企业实施的“蒸汽尾水回用”技术改造,仅新增一台提升泵和储水罐,便将蒸汽冷凝水回用于设备供热和纯水制备,年节水2808吨,节约费用近百万元,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
“这些方案投资小、见效快,彻底扭转了我们此前的偏见。”李剑锋说,现在清洁生产整体审核不再要求企业大额资金投入,只要能带来实际环境效益,投资费用少的方案也被认可,真正为企业减负。
“通过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园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将得到提升,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江门市崖门新财富环保工业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成刚说道。这一理念贯穿于园区清洁生产实践全过程,不仅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更通过技术升级与管理优化,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3+3+3”模式破解行业难题
崖门电镀基地作为全国首批清洁生产整体审核试点,在推进过程中并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为保障试点项目顺利实施,江门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搭建“政府主导、园区主体、企业参与、权威指导”四级联动机制,高效推动园区内77家涉重金属企业全部参与试点。通过创新构建“1+3+3+3”整体审核模式,配套搭建“1+N”技术支撑体系,同步建立电镀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机制,最终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洁生产整体审核新模式。
“传统清洁生产审核往往聚焦单个企业,流程复杂、成本高、耗时长,现在政府、园区、专家团队拧成一股绳,效率倍增,成本也大幅下降。”项目试点负责人、广东省环科院排污许可与清洁生产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许冲介绍。
在“1+3+3+3”整体审核模式中,“1”代表一套标准化审核流程,三个“3”分别代表从园区-行业-企业三个维度进行整体审核;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三个层次嵌入审核流程并提出改造方案;实施整体审核、简易流程审核、清单式审核三种审核方式,科学缩减审核时间,提升审核效能。
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实施差异化策略:对重点企业通过“简易流程”提炼行业共性方案,对一般企业则通过“清单式审核”提供轻量化解决方案,审核时间缩短70%、人力投入减少76%。
许冲介绍,这一创新模式颠覆了传统“高投入换减排”思维,转为以实际环境效益为核心导向,鼓励企业通过工艺优化和管理升级实现“低成本减排”,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同时,打破企业“各自为战”的审核模式,通过集群效应实现“批发式降本”。与传统审核模式相比,企业咨询费用降低35%,改造投资最高节省95%,政府评估验收经费缩减94%,实现政企双减共赢。
“1+N”技术体系赋能全域升级
为扎实推进园区整体审核工作,江门市生态环境局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探索构建“1+N”电镀专业园区整体审核技术支撑体系,即通过构建一套整体审核工作机制,逐步配套审核指南、技术标准及管理体系等一系列技术文件。该体系从推进机制、审核模式、技术路线等多层面、全方位指导园区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同时,园区首创清洁生产多维数据库,通过整合厂房面积、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宏观数据,结合企业生产流程、资源利用等微观信息,系统分析减排潜力,形成园区及企业多维立体画像,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科学依据。王成刚表示:“通过多维数据库,我们能够精准定位企业减排痛点,并为不同类型企业定制技术路线,真正实现‘一企一策’的精准化服务。”
根据电镀基地的行业特点,园区还将整体审核与“重金属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污染物治理、“无废城市”建设、排污许可制等重点工作相结合。例如,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与无废园区建设指标结合,通过技术整合同向发力,减少对企业干扰;在排污许可制方面,将排污许可执行报告作为清洁生产审核分析的基础,避免环保数据“两张皮”。
打破壁垒实现多方协同发展
如何让先进清洁生产技术从“个案”变为“标配”?园区积极构建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机制,通过搭建推广平台、梳理共性难题、强化政策引导,推动企业技术共享与协同发展。
一方面系统梳理电镀行业八大类共性问题,形成共性技术目录,为清洁生产改造提供清晰路径。例如,冢田理研汽车饰件有限公司“蒸汽尾水回用”技术,通过在园区推广,已覆盖大部分企业,显著降低资源消耗。
另一方面搭建多元推广平台,通过园区公众号推送政策解读、技术案例,举办座谈会、沙龙,促进专家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分享创新成果。“看到其他企业的成功案例,我们改造动力更足了。”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
“政府、园区、企业、专家四方联动是试点成功的关键。”江门市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江门市崖门新财富环保工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朱英杰深有感触。崖门园区充分发挥政企研中枢纽带作用,通过建立清洁生产全周期管理体系,创新推行“破壁式”服务模式,不仅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更增强了区域产业竞争力,未来将深化产学研融合,为全国输出“江门经验”。
“过去企业‘各自为战’,现在通过整体审核,实现共享技术、共摊成本,形成绿色发展的规模效应,有效提升了行业清洁生产及污染防治水平。”江门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炎强表示。
下一阶段江门市生态环境局将重点深化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实践,推进审核成果纳入园区环境管理机制,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驱动决策”。同时,围绕江门特色产业、综合园区及产业集团等领域,持续探索清洁生产审核新模式,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说化有益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说化有益: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 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778088800@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